目前分類:世代的見證【文學】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記得一年多前曾經浮現念頭,想要打一篇跟漢字有關的感想文,但當時覺得想法抽象又零散不完整,沒有特別動機之下就淡忘了。
 

20220623_002000.jpg

20220623_005426.jpg

前幾個週末去世貿中心參觀國際書展📚,其實不是預想趁優惠抱一堆書回家,而是想去感染一下書卷的氛圍,也期待在繪本攤位找到想要收藏的繪本。
不過偶然瞥見一本跟文字學有關的書籍,燃起了我的興趣,便把它帶了回家。
書名非常簡潔直白,就叫《文字的故事》,封面配置了好幾個甲骨文,於是很清楚知道這是一本探討研究漢字甲骨文的書籍。

其實當我翻了幾頁決定帶走它的時候,我心裡也忍不住浮現自嘲的聲音:「天呀! 妳果真是個老派、老靈魂的人。😂」
但我知道幾年前的自己可能不會對此感到興趣,然而透過學習書法,稍微了解了那麼一點漢字發展脈絡後,再加上某次參觀故宮,看到被製作成動畫、活靈活現的甲骨文演變過程,當下覺得漢字實在比想像的有趣。也許因為這些認知的累積,我開始對於這些習以為常使用的文字,有了更多的好奇💭。

網路上有時會看到一些下了這樣標題的文章「世界上最難的語言」,而華語漢字總是榜上有名。
讓那些非母語學習者感到頭疼的原因之一,應該就是複雜的文字筆畫。
以前也曾經暗自欣慰,這樣複雜難學的語文就是母語,長大後就覺得輕鬆多了。
(其實如果認真鑽研文學,會發現這是很深的海永遠學不完😅)

雖然很多漢字筆畫繁複,但因為已經很熟悉了,幾乎是把一個字當成圖像概念在接收理解,而人的大腦也會根據經驗,做出自動判別的反應。
↓看過一個實驗,有人刻意把一段中文句子裡的一些詞彙前後顛倒,但如果不特別提及,觀看的人完全不會發覺異常,且能快速讀出正確的語句。
這一點讓我覺得太有趣了🤓,但也可能因為反射習慣,而忽略其中存在的錯誤。

1656002987808.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點猶豫這篇文,應該歸在藝文性質的Blog,還是個人札記的Blog (不過可能都沒人看吧)

這小小感想的起因,源自於數個月前,工作量很大很繁忙,必須盯著電腦螢幕不停歇地用經驗值累積的美感,完成一個又一個設計案件。無論是否屬於自由發想的性質,都因為時間底線的壓力,變得像是只具有基本美感的工作機器。心情也頗煩悶,有時會聽音樂尋求舒緩,但一會兒時間好像又提不起勁。

某天我突然搜尋
Taipei TED,透過一些激勵人心的18分鐘演講,讓我如機器般的工作模式,添加了一點心靈上的調和。當然並不是所有受邀者分享的內容都讓我同理共鳴,也有些講者說話的語氣調性,讓我聽的耳膜吃力。
某天偶然地聽到蔣勳演說的留18
分鐘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插曲便延伸開始。


留十八分鐘給自己:蔣勳 TEDxTaipei




想先說,感到抱歉在前頭,因為我對蔣勳老師長時間以來,似乎都帶有一點刻板印象。
從青春時期記憶裡,我對這個名字,一直都和美術館展覽販售的導覽作者畫上等號,以前總不免心想,怎麼每次都是他寫導覽,是美學教育的壟斷嗎? 也不免認為他的解讀導覽,可能缺乏獨特個性的感觀,而像教科書般的標準答案。但我竟然從未好好認真聽過他語音導覽的聲音和內容,也不清楚他面容的模樣。

那天聽到他TED演說,開頭他朗讀一首他寫的詩,那聲音一下,我發現我的心整個安靜了下來。看到他的面容頭髮比我想像的蒼老些(都因為我以前不好好去認識人家),相較於前面聽到的那些慷慨激昂演說,這段關於詩的18分鐘,像清淡的一杯水,初始覺得不重要,但其實觸碰到內心根源基本的一塊。


Editor_201607141574920.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