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抽空看了當代館當期展覽-後人類慾望
身為被定義為『後人類』的我們,處在一個像是盡頭又像是重生的交界
好奇這次展覽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展現
這次展覽共有25組跨國際藝術家共同參與,內容確實非常豐富多元
想寫分享文的我,看到官方網站上已經有了詳盡作品介紹,突然非常懶散地沒有動力敲鍵盤... ><
值得一提的,整個展覽呈現出來的感覺,是充滿理性正面的思維和醒思
而不像以往部分展覽作品,充滿沉重迷惘的調性
↓展覽介紹影片
擷取部分官網展覽介紹:「從三個大的面相: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來鋪陳和詮釋「後人類」這個目前不斷發展而值得關注的新興藝術課題。....(略)...有助於我們拋除人類中心論的立場,以前瞻的思維和眼光,探討以下未來性的議題:1.後人類時代的身體概念與性別意識;2.後人類時代的慾望指涉與實踐模式;3.後人類時代的生命繁衍與死亡超越。」
↓展覽門票,可以轉動的輪盤設計,裡面的圖會因為視覺錯視而動起來
》派翠西亞‧佩斯尼尼 Patricia Piccinini 〈高懸 Aloft〉
巨大的網袋裡,擠滿了巨大的幼蟲,原本該讓人感到懼怕的場景,卻有個小男孩純真地望下眺望,毫不害怕。
作品探討不同生命之間共存關係。究竟是巨蟲造成人類威脅,還是人類侵犯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
作者用幼童和幼蟲,傳達回歸純真質樸,以及對文明和自然永續發展的期許。
〈迎接賓客 The Welcome Guest〉
很喜歡這件作品,一個看起來像是來自外星的奇異物種,站在女孩的床上,給予友善的肢體接觸。
女孩一點也沒有受到驚嚇,畫面看起來很和諧。作者強調小女孩的純真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奇異物種和孔雀在她眼中,都是親切友善的。
維多利亞‧維斯納 + 塞德哈斯‧瑞瑪克利斯蘭 Victoria Vesna + Siddharth Ramakrishnan
〈Hox 基因十二生肖〉
其實這件作品讓我聯想到碩士研究論文之類的,看展當天剛好作者在現場,用帶著口音但很流利的中文解釋她的創作理念。
不過這整件作品是一套有些複雜的理論+實驗過程,含括了生物基因學、東方易理等學術性的理論,需要花時間去理解...
透過特製的紙牌遊戲,透過不同生肖的參與者互動,共同創造出重組後的新物種。
劉世芬 Shih-Fen Liu
〈穆勒氏花園─羊走迷〉
這系列作品裡,主要有幾個重點象徵物: 像是尚未演化完全的人類、羊骨、蝸牛。
看了導覽說明才明白創作動機 ><
1.作者想透過胚胎在進入第六周後才開始發展形成不同性徵的部分,也象徵人類世界分歧矛盾的開始。
2. 有尾巴的女人- 人類是演化論或是創造論的思辯
3. (有肺)蝸牛為雌雄同體,也用蝸牛形象傳達每個性別裡面其實也包含另個性別的屬性。
4. 羊骨 – 象徵聖經裡人類為迷途羔羊
個別了解意義後,個人感覺作品是想傳達對於生命源頭的反思,並也期許在相異裡面體悟共同性的根本。
林珮淳 Pey-Chwen Lin
〈夏娃克隆啟示錄III〉
展間裡有很多個投影裝置,投射著一個似人似獸的角色,下面用六種不同語言陳述聖經啟示錄的警語。
我有將警語文字全部看完,暗喻寓言味很濃厚,展間也有一種令人由內起敬的氣氛。
凱文‧萊恩 Kevin Ryan
〈超越肉體 Beyond the Flesh〉
作者客觀記錄了嘉年華的畫面,所有人在這歡慶的日子盡情誇張地裝扮自己,不分男女,沉浸在原始慾望裡。
作品沒有任何主觀批判,只有客觀呈現,而我感覺當地人在特定節日裡,像是被應許特例,透過華麗服裝、誇張裝飾去扮演一個和平常截然不同的角色,甚至縱情慾望也顯得被同理化了。
也不禁會聯想思考人最原本的樣貌和本質。
黃贊倫 Zan-Lun Huang
〈廢棄物 The Wasted〉
〈安妮 Anne〉
兩件作品都有用”拼貼、擬人”的方法呈現
科技之身雖看似有永恆生命,但其實卻是個可以不斷替換、改造的組合物
奇珍異獸的安妮,被保護在展示櫃哩,卻靠著生命維持器生存著。
生物工程、醫療科技的進化,延續了生命的可能性,是否也禁錮了存在的意義。
讓觀者(我)在凝視的時候,對作品的生命真假之間有著灰色地帶的感受,因為感覺到的不是具體的物質,而是一種象徵性的情境和情緒。
真壁廉Len Makabe
【頭像系列The Head Series】
作者藉由頭像創作,展現對人類性格的想像
上圖-哈姆雷特,可掀式面具,象徵雙重性格
左-卓見男,向英國天才科學家霍金斯致敬
右-燈泡男,對燈泡發明人致敬
公主男,想像男女在未分化之前的童真浪漫
安娜‧旦蜜翠亞 Anna Dumitriu
〈超級共生衣 The Hypersymbiont Dress〉
遠看這件洋裝,會誤以為是染布藝術的成品
但其實這是一件透過數種細菌作用下自然形成的結果
作者想傳達基因科技以及合成生物學的蓬勃發展 - -人類已能掌握甚至主導細菌的使用,一方面對人類抵抗環境有更好的防禦力,一方面又潛藏著危機。
碧玉 Björk
〈隨心所欲 Wanderlust〉
展場內這部音樂MV為3D效果的,需要配戴3D眼鏡觀賞
內容主要描述人類對複製生命永不停歇的渴望和想像
這部MV曾獲得許多藝術獎項
嗯...碧玉的音樂和MV風格,向來都是前衛的
看影片順便聽歌!
李小鏡 Daniel Lee
〈十二生肖系列 Manimals〉
以前就對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有深刻印象
他重新詮釋的人類,讓我有些聯想到阿凡達娜美人之類的不同物種
此次展覽,他重新詮釋十二生肖之下的人類面孔,相對應出動物的特質和個性
讓我最雀躍的是看圖猜生肖,不過有些還是有些難度
特地每張都拍起來,這裡從1979(羊)-1990(馬)
羊看起來比較中性,蠻美的
猴,確實很像山頂洞人我們的祖先呀
雞是裡面最具女性特質的
豬... 它太像豬了反而讓我好傷心失望...
鼠,感覺蠻像娜美人的
兔看起來也很有女性特質
龍,感覺有點面熟,突然想到金城武...
費爾‧塞耶 Phil Sayers
〈自畫像-影中赤裸〉
作者藉系列作品傳達對既定性別意識形態的質疑
這裡的女model不是妙齡女子,刻意歌誦老化的體態,傳達不服輸的態度
安‧賴 Ane Lan
〈真實女性 Pacto Femininum〉
照片裡的主角都是作者反串的角色扮演
藝術家長期關注扮裝、政治、身體等議題,相信性別只是體制架構下的分類
展場共七幅攝影作品,透過畫面裡主角的狀態,身上持有的特殊物件
戲劇性地還原各種不同受創傷的女性角色(如喪子、娼妓等)
跨越單純的兩性關係,隱喻社會亂象嶼複雜的心理包袱
崔旴嵐 U-Ram Choe
〈城市浮游體-雌性/雄性〉
當時看這2件作品時,單純地被那幾何的結構性和純粹生物性的舒展吸引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它們個別象徵雌性與雄性
而我也正確地猜出何者為何
雄性具有快速移動的結構
雌性如我所想的一樣,像花一像綻放,也像是等待著被吸引而來的雄性
莎雅‧沃爾法克Saya Woolfalk
〈奇米拉Chimera (from The Empathics series)〉
這作品非常有異國風情,確實作者也用了科幻奇想的手法
展現一種文化大熔爐、多元的社會景象
而這個虛構的後人類-奇米拉,正是作者象徵生命混種、複製、分化的角色
楊納 Yang Na
〈油畫系列Oil Painting Series〉 〈人獸誌 系列〉
對這位藝術家的油畫作有印象,之前曾在許多展覽裡看過
此次展出的作品,模糊了人與獸之間的界限,詮釋人潛在的動物性格
伊莉莎白‧金Elizabeth King
〈發生甚麼事〉
這是一部3D動畫短片
裡面的木偶人毎個動作像極了真實人類
作者希望藉由木偶讓我們反思生命的延續
而我看到短片時,卻不禁聯想到一種一體兩面的情境
木偶擁有真實的人類心靈,亦或是人類的心靈被附著在無生命的木偶上
似乎有那麼一點..莊周夢牒還是蝶夢莊周的味道
何者為真何者為假,誰為主誰為客的反思
還有一些作品沒有特別放上來介紹
打這篇分享文感覺還是好吃力,果然要理解這麼多藝術家想傳達什麼,還是很耗腦力的
不過展覽所傳達的永續經營,人與自然和平共處,對未來發展的憂心或期許
這些都是很值得思考或思辯的題材
展覽到這週,現在推薦去看好像也太晚了
看看分享文應該也不錯吧~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