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的老師分享了這個近期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特展,其中最為知名的藝術家應該就是常玉。老師形容常玉的風格介於油畫和插畫之間,覺得學插畫的學應該會有興趣。
剛好看到老師分享了展覽中特別設計成動態影像的多媒體創作,覺得好美很想觀看完整版。
對常玉的印象其實並不深刻,只記得屬於民國早期的藝術家,曾在美術畫冊還有一些週邊藝術品上看過。當時雖然感覺用色偏向黯淡,但確實有種很獨特的線條構圖風格,透過特展可以窺見更多精彩作品和藝術家故事。
這個特展不只介紹常玉一人,也包含了二十世紀三個階段留法的亞洲藝術家,在當時法國帶來了有別於傳統學院派的風格,產生了新名詞「巴黎學派」。
-----------------------
有將展覽介紹看板拍照記錄起來,於是也在文章中分享部分文字
「巴黎學派」(School of Paris)這個詞是由法國藝評家安德烈·瓦爾諾Andre Warnod提出,他在1925年的法國文學藝術報裡以「巴黎學派」為標題,談論到當時巴黎藝術圈的現象。「巴黎學派」不像大部分的藝術流派有著明顯的表現風格或是創作主題來作為區別的特徵。提出這個字詞是因為他明確地感受到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聚集在巴黎,他們的畫作有別於學院裡傳統制式的束縛,他們享受自由、體驗生活,在這個城市中漸漸形成一個別具生命力的藝術生活圈。
【展覽總論】
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為世界藝術之都,「留法」成為許多亞洲藝術家嚮往的藝術之旅。常玉在1921年抵達巴黎,也趕赴了1900年至1960年間因世界各地藝術家群聚而形成的「巴黎學派」盛會。
◆日本藝術家藤田嗣治是此學派中最負盛名的亞洲藝術家,經常被與常玉相提並論。
◆1930年左右,日治時期的四位前輩藝術家陳清汾、顏水龍、劉啟祥與楊三郎也在不同境遇下先留日再輾轉赴法學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稱「留法三劍客」的第三代留法藝家吳冠中、趙無極與朱德群成功融入戰後法國藝壇,且都與常玉交好。
◆與常玉幾乎同時抵達法國的潘玉良,以及躋身第二代留法藝術家的袁柜真,是留法藝術家中難得的女性。
◆最後,常玉的同鄉席德進在1963年赴法遊歷,並在1966年返臺時與常王機場一别,此天人永隔。常玉的一生貫穿了三個世代的人與故事。
----------------------------------------------
【巴黎學派中的日本人:藤田嗣治】
一戰後的巴黎形成了一個國際藝術家聚落,衍生出「巴黎學派」的稱號,其中唯一的日本藝術家是藤田嗣治。他於1913年抵達巴黎成功地融入巴黎學派,其融合了日本畫與西方現代繪畫的技法深受畢卡索與其他藝術家的喜愛。他特別喜喜愛畫仕女、孩童、自畫像和貓,這些作品也使他大受歡迎。
常玉經常被拿來與同為東方人的藤田嗣治作比較,但藤田喜歡將畫作的底層處理成十分光滑的乳白色,然後以細緻的筆法來勾勒輪廓。
常玉卻偏好較較厚的顏料層,然後以暗色來描繪輪廓,兩人在技法上有別,但融匯東方繪畫與西方現代繪畫的精神卻是相通的。
▲▼藝術家本人照片和自畫像
------------------------------------------------
【庖丁解牛與西方前衛:常玉】
常玉1895年出生於四川,他出身優渥並隨父親習畫,1921年在日本遊歷年餘之後和徐悲鴻等人先後抵達巴黎。在巴黎的初期雖也曾活躍一時,甚至認識了著名的現代藝術經紀人,有大批作品獲得購藏,但最終卻在艱辛、寂寞與困苦中度過,1964年他寄送一批作品到臺灣,兩年後卻在無人聞問中去世,那批作品後來由教育部撥交給國立歷史博物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作品從1990年代開始受到臺灣藏家的喜愛。
常玉的重要性逐漸被看見,並被譽為「傳統藝術與現代必經的通道之一」。常玉曾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來解釋畢卡索的作畫方式,並從而在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共通性上得到啟發,並不厭其煩地投身於裸女、盆花或動物的反覆描繪,直到它們化為生活的縮影。
【常玉的裸女】
「裸女」是常玉畫作中常見的主题之一,他於巴黎留學期間接觸了以裸體模特兒為對象的繪畫訓練,在學習西方藝術的同時,他也將自己從小學習書法的技巧融合進畫作裡,與其說常玉是「畫」倒不如說他是「寫」裸女,這些作品筆觸一氣呵成不停頓,可以看出其流暢的運筆功力,穩定且精準。作家徐志摩更是將常玉的裸女雙腿形容成「宇宙大腿」,充滿能量與節奏,並且在他的作品中,裸女逐漸成為一種風景的變體。
【常玉的動物與風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中常玉的動物與風景是他晚期作品,這些作品的共通點是視角通常是居高臨下,在寬敞的大地上,動物被描繪得非常渺小,只能隱約靠著剪影輪廓來判斷動物的種類,他,他經常以馬、象、斑馬、蛇、老鷹、猫等動物為題;風景的色彩相較於常玉早期的作品來的深沉許多,色塊間暗示的線條可以看出遠方的山稜線以及草原的邊際。整體來說,畫面簡單俐落但是卻透露出一種無聲的孤獨感,這也許就是他晚年在巴黎的心境,自由卻又孤獨的異鄉生活。
【常玉的花卉】
西方藝術中的静物畫與「虚空」密切相關,花卉總是在不斷變化且花期短暫,這類的畫作反著生命短暫的本質。常玉的花卉靜物畫使用西方的油彩作畫,但意義上與西方有著根本上的差異。中國傳統花鳥畫中的「梅、蘭、竹、菊」是他經常選擇的主題,被視為君子美好品德的象徵。另外,常玉畫中經常描繪到麻雀、蝴蝶、蜻艇,,還有貓等小動物,其中蝶與「耋」字同音,意指七、八十歲的長者,因此蝴蝶也象徵著長壽之意,經常入畫。
---------------------------------------------
▼花卉區有一個空間由三面鏡子包圍,展出常玉畫作元素延伸再創的光影動畫。
覺得非常美麗,但也聯想到,常玉原作的氛圍其實是帶有孤寂的
畫作元素和色調透過動畫師的巧思,確實散發華美的感覺
但嚴格說起來和藝術家本身的相似性就沒有那麼密切了
透過介紹得知,藝術家常玉在旅居法國的人生後期其實蠻困苦寂寞的,在無人問無中過世。但他的作品卻在1990年代開始受到臺灣藏家的喜愛,並被譽為「傳統藝術與現代必經的通道之一」。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梵谷,作品也是在過世後突然被眾人喜愛與珍藏。
記得在看展時有經過一區專員正在導覽,聽到他分享說,有觀眾提問覺得常玉畫的作品好像並不複雜困難,說不定他自己也能畫得出來。專員分享,如果照著畫作臨摹,也許一般人也可以重製作品,但真正不簡單的是,在當時的藝術流派中,能夠想到這樣的表現手法是非常獨特的。
----------------------------------
▼後面介紹其他留法藝術家
【進入世界的臺灣藝術家】
日治時期突破中原繪畫傳統及日治教育的重重關卡,赴日學習後又能赴法恭逢巴黎現代藝術盛會的臺灣畫家共有4位: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陳清汾,他們皆在1930年左右先後赴法習畫,並在赴法之前都先赴日學習。
▼劉啟祥
▼楊三郎
▼顏水龍
▼陳清汾
-------------------------------------
【留法女性藝術家】
潘玉良與袁樞真是留法藝術家中少數的女性畫家,前者1895年出生於中國江蘇,與常玉幾乎同時期抵達法國,先後就讀於里昂美院與巴黎高等美院,在短暫回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後,回到法國旅居長達40年,喜歡以裸女入畫。袁樞真1912年出生於中國浙江,1936年至1940年間赴法就讀於巴黎高等美院,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該校後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潘玉良
潘玉良在中國江蘇揚州出生,自幼父母雙亡,年後嫁給已有妻室的潘贊化。婚後她向在上海圖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教的洪野學素描,並在該校改制後錄取成為首批女學生,但僅就讀一年便從學校退學。1921年潘玉良赴法,考入里昂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隨後又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和義大利羅馬皇家美術學院進修。1928年潘玉良返回中國後,曾在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和中央大學教育學院任教。1937年潘玉良再次前往法國並在巴黎定居,她在1945年當選為「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長。
◆袁樞真
袁樞真是中國浙江天臺人,父親袁鏡波是虔誠的基督徒,從小就把袁樞真送到教會學校住宿。1934年袁樞真從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受到老師陳澄波的鼓勵到日本留學。1936年袁樞真覺得日本過於保守,而決定前往法國並於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繼續深造。1940年因戰爭局勢惡化,留學生被要求撤離巴黎,袁樞真因此回到了中國重慶。在重慶她先後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和北陪國立重慶師範大學美術科任教。1949年袁樞真隨著政府遷臺,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該校後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留法三劍客】
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是第三代留法華人藝術家,並稱「留法三劍客」。與窮迫潦倒的常玉不同,他們赴法的時機絕佳,特別是1948年抵達法國的趙無極。而朱德群雖然1955年才從臺灣抵達法國,但名望可能也不亞於趙無極。吳冠中則在1947年考取公費留法,1950年旋即返回中國,並且在2002年時獲頒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的頭銜。
◆吳冠中
吳冠中是中國江蘇省宜興的農民子弟,為了未來能有較好的收入,他從師範學校轉讀工科。然而當他遇到在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就讀的朱德群,便瘋狂的愛上藝術,放棄工科重考成為朱德群的學弟。1947年至1950年期間他考取公費資格前往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深造。1950年回到家鄉的吳冠中在一連串政治鬥爭中被下放勞改,不得畫畫、寫作和教學。直到1978年吳冠中才舉辦了返回中國後的首次個展。他的作品逐漸在世界各大美術館觀眾眾見面,如大英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在1997年舉辦了吳冠中第一次在臺個展。
◆朱德群
朱德群是中國江蘇省蕭縣人,父親是中醫師也是書畫收藏家。朱德群在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留任母校,1949年帶著妻女來到臺灣,先後在臺北工專(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建築系和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1955年朱德群一家前往法國定居。翌年朱德群受到尼古拉斯·德·斯塔埃爾作品的啟發,轉向非具象的創作。1958年朱德群與畫商莫裡斯潘尼爾簽約,成為巴黎畫派的一員。八○年代朱德群開始創作大型油畫,並於1987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離臺後的首度個展。
◆趙無極
趙無極1920年出生於中國北京,是宋朝皇室後裔。1935年他進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抗日戰爆發隨學校遷往中國重慶。在那裡他遇見了法國外交官瓦蒂姆·埃利塞夫,他鼓勵趙無極到巴黎,並將他的作品帶回法國,在塞爾努斯基博物館展出。1948年趙無極與第一任妻子移居巴黎。五十年代趙無極受到保羅·克利的影響,開始轉向抽象藝術創作。隨後在皮埃爾畫廊和法蘭西畫廊的推動下,他的作品逐漸被更多人認識。1983年趙無極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他在臺灣的首次個展。
【常玉最後的訪客】
席德進1923年生於中國四川,1948年隨軍來臺,活躍於臺灣藝壇。他於1963年至1966年間遊歷法國,曾去常玉位於巴黎14區的畫室中拜訪並獲贈人體素描作品,也曾參加常玉1965年在友人家中的個展,當時趙無極、朱德群與潘玉良都在場。1966年3月底席德進離開法國時,常玉到機場為他送行,沒想到就此訣別。席德進在一篇文章中寫下:「常王是死了。悲鴻的時代,經過趙無極的時代,跨越到我們這一代。」
◆席德進
席德進出生於中國四川農村,父親席炳文曾擔任鄉長並經營鹽業。1948年席德進從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隨軍到臺灣,在嘉義中學任教。但由於對教學不感興趣而辭去教職,一邊創作一邊從事工藝、插畫和設計工作。第四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他的作品《賣鵝者》獲選參展。1962年席德進獲得美國國務院補助,展開四年遊歷歐美的生活,1966年席德進回臺後,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他的首展。1981年在他病危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再次為他舉辦最後一次回顧展,並由時任教育部長朱匯森親自到病房頒發榮譽動章。
---------------------------------------------------
▼下面這是將常玉作品用金箔材質再製的週邊商品
▼還有博物館商店專賣區~
▼蠻佩服企劃想到將畫作的花卉"實體化"
覺得有在創作或是沒有接觸繪畫的人,都可以看展感受一下這獨特氛圍,也更深入了解一下那個年代的藝術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