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年多前曾經浮現念頭,想要打一篇跟漢字有關的感想文,但當時覺得想法抽象又零散不完整,沒有特別動機之下就淡忘了。


前幾個週末去世貿中心參觀國際書展📚,其實不是預想趁優惠抱一堆書回家,而是想去感染一下書卷的氛圍,也期待在繪本攤位找到想要收藏的繪本。
不過偶然瞥見一本跟文字學有關的書籍,燃起了我的興趣,便把它帶了回家。
書名非常簡潔直白,就叫《文字的故事》,封面配置了好幾個甲骨文,於是很清楚知道這是一本探討研究漢字甲骨文的書籍。
其實當我翻了幾頁決定帶走它的時候,我心裡也忍不住浮現自嘲的聲音:「天呀! 妳果真是個老派、老靈魂的人。😂」
但我知道幾年前的自己可能不會對此感到興趣,然而透過學習書法,稍微了解了那麼一點漢字發展脈絡後,再加上某次參觀故宮,看到被製作成動畫、活靈活現的甲骨文演變過程,當下覺得漢字實在比想像的有趣。也許因為這些認知的累積,我開始對於這些習以為常使用的文字,有了更多的好奇💭。
網路上有時會看到一些下了這樣標題的文章「世界上最難的語言」,而華語漢字總是榜上有名。
讓那些非母語學習者感到頭疼的原因之一,應該就是複雜的文字筆畫。
以前也曾經暗自欣慰,這樣複雜難學的語文就是母語,長大後就覺得輕鬆多了。
(其實如果認真鑽研文學,會發現這是很深的海永遠學不完😅)
雖然很多漢字筆畫繁複,但因為已經很熟悉了,幾乎是把一個字當成圖像概念在接收理解,而人的大腦也會根據經驗,做出自動判別的反應。
↓看過一個實驗,有人刻意把一段中文句子裡的一些詞彙前後顛倒,但如果不特別提及,觀看的人完全不會發覺異常,且能快速讀出正確的語句。
這一點讓我覺得太有趣了🤓,但也可能因為反射習慣,而忽略其中存在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