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台北燈會,算是記憶裡台北市規劃的最豐富、範圍最廣的一場燈會活動吧
於是第一次打一篇文章做個紀念
作品太多了無法都詳細紀錄,會留下的也是有緣份的"一瞥之情"吧

【主燈區】國父紀念館
20230211_201136.jpg
《主燈- 玉兔壯彩
20230208_194926.jpg
20230211_200241.jpg

主燈的科技兔,雖然第一時間看到它的形象時,感覺太科技、機械感,少了一點印象中燈會作品的經典味,不過多看它幾次,覺得兔子面部表情真的蠻活靈活現的,被賦予了特別的生命感。

20230211_201312.jpg
20230211_201040.jpg
為了之前錯過沒看到的蘿蔔燈籠長廊,又再次擠進人潮。

《副燈- 從心出發

20230201_203019.jpg
《副燈- 蟠龍獻瑞
20230201_205749.jpg

101大樓上面也不斷有形象動畫
20230211_200218.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物有靈0.jpg

突然又想去一趟鶯哥了,想看看陶瓷博物館有沒有新的展覽,也順道去老街走走。稍微往南走,果然天氣稍微晴朗些,即使老街是光觀景點,但感覺就沒有都市的人潮擁擠。
隨意邊走邊看,走進一條人煙更少的小巷,突然就瞥見一間店面外頭的展覽海報,馬上就被吸引了。
然後馬上就想起來,這個展覽呀
剛好前幾天在IG的限時動態廣告裡看到,當時就有興趣想要參觀。不過也沒有特別安排在行程裡,甚至也有點忘了,沒想到隨意遊走仍是預定相見。


萬物有靈09.jpg

萬物有靈08.jpg

店內的年輕人和我分享介紹藝術家的作品,一聽到藝術家非常年輕,才剛大學畢業沒多久,我感到非常驚訝。
又得知作者是台藝大雕塑系的畢業生,發現好常在參觀展覽時遇到母校的傑出校友呀
! 很期待他們未來更多精彩的創作。

 

萬物有靈01.jpg

萬物有靈02.jpg

展覽名稱『萬物有靈』,而作品主題感覺圍繞著大自然、動植物,結合一些神秘傳說和力量的色彩。
覺得有些作品的型態讓我聯想到宮崎駿動畫裡的一些角色,而剛好宮崎駿的作品思想也常圍繞的自然與生命。


萬物有靈03.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森林共存0.jpg
 

之前跟朋友去華山,偶然走經一個展館,被裡面透著光影的雕塑作品吸引了,便進去參觀,來補紀錄分享一下。

展覽名稱:與森林共存:姜東見雕塑展
擷取一部分網路上介紹:
韓國自然系雕塑家,擅長創作動物的金屬雕塑,不同於傳統樹籬使用有機來源雕刻和組裝,而是由金屬製成,呈現出灌木的外觀。
作品闡述了物種之間的關係,以及生命的凝聚力,「地球上的生命都被一條無形的繩索串聯、交匯」。


與森林共存02.jpg

與森林共存03.jpg

與森林共存05.jpg

這系列作品真的蠻讓人印象深刻,樹枝狀的型態也很像血管的枝狀分佈,像許多自然界構成的型態,讓人感覺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都是一樣的。
作品主題也有非生物的樂器,但感覺都被賦予了生命的元素。

光影投射是作品不可或缺的要件,讓整個視覺的張力更鮮明、更帶有靈氣。

與森林共存01.jpg

與森林共存04.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展的當天天氣不佳,下著大雨而山上霧氣很重。
原本的行程是參加書法老師舉辦的校外教學,要在陽明山上的餐館現場揮毫和餐聚。
下山時候,請開的同學順道載我於山腰的Stidio 94下車看展,結果同車的友人都跟我一起來參觀了。

世界新聞攝影展2022World Press Photo.
今年展出的作品件數好像比之前少了些,但我依然期待每年都來造訪。總覺得這樣的習慣變成一種儀式感,在觀看國際性的時事攝影報導同時,被這棟充滿靈氣的建築洗滌一番。如果向外看世界發生的大小事,卻也不知能夠影響或改變什麼,但卻是一面面的鏡子,總有一些面向能夠啟發幫助看見自己的內在。

牆上的字句我都留有印象,發現新的詞句就會想特別紀錄一下:
◆給你愛的人高飛的翅,歸來的根以及留下來的理由 —— Dalai Lama
◆我們必須向傳授知識那樣的交授同理心 —— Bill Drayton
◆人生就像騎單車,為了平衡,你得持續前進—— Albert Einstein
◆我們應該為孩子營造「精神的星空」。 ——錢理群

下面就是一些作品和說明的紀錄:

2022世界新聞攝影獎01.jpg
2022世界新聞攝影獎01+.jpg

--------------------------------------------
2022世界新聞攝影獎02.jpg
2022世界新聞攝影獎02+.jpg

------------------------------------------------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囡囡對語0.jpg

這是我無意間在FB瞥見的展覽資訊,看到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了。

其實也聯想到不久之前,才看過的另一個雕塑展,有著一點類似的概念。將特定的物種和人類的身體做結合、重新詮釋。
這樣的概念一定在許多創作者的靈感中發酵,但會挑起他們共鳴的物種就很不一樣了,以及對人體的表現手法也大相逕庭。

 

囡囡對語01.jpg

蠻喜歡這次展出的主題,多肉植物好像一直都被冠上療癒系植物的形象,結合短小肉感的雙腳,視覺上真的很協調又舒服。
覺得也很關鍵的元素之一,就是作品淡彩柔和的色彩效果,給人一種青春、充滿希望的氛圍。

 

囡囡對語02.jpg

囡囡對語03.jpg

囡囡對語04.jpg

囡囡對語05.jpg

囡囡對語06.jpg

囡囡對語07.jpg

囡囡對語08.jpg

忍不住延伸思考,一些作品能營造出一種療癒效果的原因為何?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一年多前曾經浮現念頭,想要打一篇跟漢字有關的感想文,但當時覺得想法抽象又零散不完整,沒有特別動機之下就淡忘了。
 

20220623_002000.jpg

20220623_005426.jpg

前幾個週末去世貿中心參觀國際書展📚,其實不是預想趁優惠抱一堆書回家,而是想去感染一下書卷的氛圍,也期待在繪本攤位找到想要收藏的繪本。
不過偶然瞥見一本跟文字學有關的書籍,燃起了我的興趣,便把它帶了回家。
書名非常簡潔直白,就叫《文字的故事》,封面配置了好幾個甲骨文,於是很清楚知道這是一本探討研究漢字甲骨文的書籍。

其實當我翻了幾頁決定帶走它的時候,我心裡也忍不住浮現自嘲的聲音:「天呀! 妳果真是個老派、老靈魂的人。😂」
但我知道幾年前的自己可能不會對此感到興趣,然而透過學習書法,稍微了解了那麼一點漢字發展脈絡後,再加上某次參觀故宮,看到被製作成動畫、活靈活現的甲骨文演變過程,當下覺得漢字實在比想像的有趣。也許因為這些認知的累積,我開始對於這些習以為常使用的文字,有了更多的好奇💭。

網路上有時會看到一些下了這樣標題的文章「世界上最難的語言」,而華語漢字總是榜上有名。
讓那些非母語學習者感到頭疼的原因之一,應該就是複雜的文字筆畫。
以前也曾經暗自欣慰,這樣複雜難學的語文就是母語,長大後就覺得輕鬆多了。
(其實如果認真鑽研文學,會發現這是很深的海永遠學不完😅)

雖然很多漢字筆畫繁複,但因為已經很熟悉了,幾乎是把一個字當成圖像概念在接收理解,而人的大腦也會根據經驗,做出自動判別的反應。
↓看過一個實驗,有人刻意把一段中文句子裡的一些詞彙前後顛倒,但如果不特別提及,觀看的人完全不會發覺異常,且能快速讀出正確的語句。
這一點讓我覺得太有趣了🤓,但也可能因為反射習慣,而忽略其中存在的錯誤。

1656002987808.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袖珍博物館08.JPG
開頭照片,放這張蠻喜歡的書櫃角落,擺放著一把迷你吉他

算一算,已經參觀過袖珍博物館好幾次了,可能因為對館內作品已有了印象,便多年沒有再去
最近又想起來,帶著期待的心情再次拜訪
對於袖珍屋的觀察,充滿趣味的也包括用相機捕捉場景,留下似真亦假的氛圍
翻找出十年前拍的照片,當初還是用初期推出的CANON數位單眼拍攝
現在智慧手機的照相功能也十分強大了
將兩個時期紀錄的照片一起做個紀錄

袖珍博物館01.JPG

CANON早期的數位單眼拍的照片,預設值呈現暖色調,那時喜歡捕捉淺景深
糊掉的背景很有空氣感,但也有比較粗的顆粒
---------------------------------

袖珍博物館02.JPG

袖珍博物館03.JPG

↑上面是數位單眼,↓下面是SAMSUNG手機拍攝的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李義弘回顧展00.jpg

很久沒有在這邊寫看展紀錄了,也很久沒有進北美館參觀,趁著前幾天看了一個大型的回顧展,簡單做個紀錄。

節錄部分官網藝術家的介紹:
「李義弘:回顧展」是藝術家長達55年的藝術生涯以來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一次展出。李義弘1978年後轉向專職創作,從傳統山水繪畫入手,繼而導入自然與風土實景,搜盡臺灣奇特地形,也赴海外遊歷;運用筆墨作畫的同時,他也藉助於攝影,捕捉實景以發想創作。

李義弘於晚年發展出立體感與空間構造性兼具的山海繪畫,確立其獨創一格的現代水墨藝術風貌。

李義弘回顧展02.jpg
開頭先放這張人物像,看解說這是同為水墨藝術家鄭善禧畫陳義弘的畫像,看起來好率性不羈呀

李義弘回顧展01.jpg
↑這是水墨速寫,乍看之下也很像碳筆速寫畫

-------------------------------
↓下面有一系列都是正方規格的畫作,有好幾張我都蠻喜歡的
正方的作品呈現,會讓我感覺有一種完整而主觀的視覺感受,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IG影響才有這樣的感受...
但特別想提的是,喜歡裡面使用極少的彩墨,但帶出整個環境氣氛,空間的配置也讓人感受到觀者內心的感性視角
 

李義弘回顧展03.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心得)12月初看了2021年的世界新聞攝影展,今年作為展覽主題的代表作,就跟疫情有關。
回想之前看展的印象,今年的作品整體來說,沉重的感覺稍微沒有那麼強烈,看到一些關於隔離期間的人們生活、以及一些和生命、動物、自我修復概念的作品。

 

2021世界新聞攝影展01.jpg
 

2021世界新聞攝影展01+.jpg

-------------------------------------------------------------------------------------

想起多年前,看展後心裡的感慨無奈,除了自我提醒的珍惜所有,似乎也不確定可以改變什麼。
但疫情的課題,又是另一種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機緣,在黑暗處仍要尋找透著光的地方。

分享一些牆上佳句:
第一項好像之前就分享過了,但真的很喜歡這一段,再貼一次。
【你得活在當下,你得乘風破浪,你得在一粒沙中見世界。不智者無視於手中擁有的,而盯視著那不屬於自己的。其實我們有的就只是腳下一方我們有的就只有眼前這一生。】

【痛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消極的價值,我後來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豐富的痛苦:他是很沉重,但非常豐富。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歷史和現實,當然是沉重的,但是我從來不感到空虛。你從沉重的思考當中,感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當痛苦、苦難轉化精神資源,你會得到意義和價值,以及相應的樂趣。----錢理群】

【我存在著,我努力著,我們又這樣攙扶著 這就夠了。----錢理群】
 

【人類最大的天份之一,是我們擁有感同身受的力量。】
}
The great gift of human being is that we have thr power of empathy.Meryl streep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Studio 94-01.jpg

11月,又是來看世界新聞攝影展的月份~ 除了最常一起來看展的Wen,後來我也有再推薦邀請另外三、四位朋友認識這個展覽,還有Studio 94這個美麗的地方

2020-Studio 94-02.jpg

紀錄一下牆間佳句:

總有那麼一刻,我們做的選擇既不是為了安全,也無關政治或流行,而只是意識到了「行於所當行」。
別讓他人的行為摧毀你內在的平靜。
我們不能用創造問題的思維去解決問題。
唯有瞭解,我們才會在乎;唯有在乎,我們才會援助;唯有援助,萬物才能得救。
你得活在當下,你得乘風破浪,你得在一粒沙中見世界。
不智者無視於手中擁有的,而盯視著那不屬於自己的。
其實我們有的就只是腳下一方,我們有的就只有眼前這一生。
----------------------------------------------------------------
下面直接分享我有紀錄的攝影作品和說明文

2020世界新聞攝影展01.jpg

 

20201108_112639.jpg


-----------------------------------------------------------------

2020世界新聞攝影展02.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