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霽洵個展.jpg

網路上瞥見一個雕塑展,便好奇來參觀。這是第一次光臨的藝術空間 - 首都藝術中心。
其實有蠻多這樣小規模且免費的展覽,隨興連著幾個點參觀,也沒有什麼人潮,感覺簡單沒壓力。

 

李霽洵個展04.jpg

 

李霽洵個展06.jpg

李霽洵個展05.jpg

李霽洵個展03.jpg

李霽洵個展07.jpg

我喜歡藝術家近期發展出來的系列,用花卉結合人身,這樣的結合比較不會感到視覺衝突,可能是因為長遠時間以來的藝術家,都比較會將花卉和人的情感做連結。
 

李霽洵個展08.jpg

李霽洵個展09.jpg

雕塑展的作品都是木雕材質,幾乎都是將其他物種結合人類女性的身體。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一年多前曾經浮現念頭,想要打一篇跟漢字有關的感想文,但當時覺得想法抽象又零散不完整,沒有特別動機之下就淡忘了。
 

20220623_002000.jpg

20220623_005426.jpg

前幾個週末去世貿中心參觀國際書展📚,其實不是預想趁優惠抱一堆書回家,而是想去感染一下書卷的氛圍,也期待在繪本攤位找到想要收藏的繪本。
不過偶然瞥見一本跟文字學有關的書籍,燃起了我的興趣,便把它帶了回家。
書名非常簡潔直白,就叫《文字的故事》,封面配置了好幾個甲骨文,於是很清楚知道這是一本探討研究漢字甲骨文的書籍。

其實當我翻了幾頁決定帶走它的時候,我心裡也忍不住浮現自嘲的聲音:「天呀! 妳果真是個老派、老靈魂的人。😂」
但我知道幾年前的自己可能不會對此感到興趣,然而透過學習書法,稍微了解了那麼一點漢字發展脈絡後,再加上某次參觀故宮,看到被製作成動畫、活靈活現的甲骨文演變過程,當下覺得漢字實在比想像的有趣。也許因為這些認知的累積,我開始對於這些習以為常使用的文字,有了更多的好奇💭。

網路上有時會看到一些下了這樣標題的文章「世界上最難的語言」,而華語漢字總是榜上有名。
讓那些非母語學習者感到頭疼的原因之一,應該就是複雜的文字筆畫。
以前也曾經暗自欣慰,這樣複雜難學的語文就是母語,長大後就覺得輕鬆多了。
(其實如果認真鑽研文學,會發現這是很深的海永遠學不完😅)

雖然很多漢字筆畫繁複,但因為已經很熟悉了,幾乎是把一個字當成圖像概念在接收理解,而人的大腦也會根據經驗,做出自動判別的反應。
↓看過一個實驗,有人刻意把一段中文句子裡的一些詞彙前後顛倒,但如果不特別提及,觀看的人完全不會發覺異常,且能快速讀出正確的語句。
這一點讓我覺得太有趣了🤓,但也可能因為反射習慣,而忽略其中存在的錯誤。

1656002987808.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袖珍博物館08.JPG
開頭照片,放這張蠻喜歡的書櫃角落,擺放著一把迷你吉他

算一算,已經參觀過袖珍博物館好幾次了,可能因為對館內作品已有了印象,便多年沒有再去
最近又想起來,帶著期待的心情再次拜訪
對於袖珍屋的觀察,充滿趣味的也包括用相機捕捉場景,留下似真亦假的氛圍
翻找出十年前拍的照片,當初還是用初期推出的CANON數位單眼拍攝
現在智慧手機的照相功能也十分強大了
將兩個時期紀錄的照片一起做個紀錄

袖珍博物館01.JPG

CANON早期的數位單眼拍的照片,預設值呈現暖色調,那時喜歡捕捉淺景深
糊掉的背景很有空氣感,但也有比較粗的顆粒
---------------------------------

袖珍博物館02.JPG

袖珍博物館03.JPG

↑上面是數位單眼,↓下面是SAMSUNG手機拍攝的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李義弘回顧展00.jpg

很久沒有在這邊寫看展紀錄了,也很久沒有進北美館參觀,趁著前幾天看了一個大型的回顧展,簡單做個紀錄。

節錄部分官網藝術家的介紹:
「李義弘:回顧展」是藝術家長達55年的藝術生涯以來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一次展出。李義弘1978年後轉向專職創作,從傳統山水繪畫入手,繼而導入自然與風土實景,搜盡臺灣奇特地形,也赴海外遊歷;運用筆墨作畫的同時,他也藉助於攝影,捕捉實景以發想創作。

李義弘於晚年發展出立體感與空間構造性兼具的山海繪畫,確立其獨創一格的現代水墨藝術風貌。

李義弘回顧展02.jpg
開頭先放這張人物像,看解說這是同為水墨藝術家鄭善禧畫陳義弘的畫像,看起來好率性不羈呀

李義弘回顧展01.jpg
↑這是水墨速寫,乍看之下也很像碳筆速寫畫

-------------------------------
↓下面有一系列都是正方規格的畫作,有好幾張我都蠻喜歡的
正方的作品呈現,會讓我感覺有一種完整而主觀的視覺感受,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IG影響才有這樣的感受...
但特別想提的是,喜歡裡面使用極少的彩墨,但帶出整個環境氣氛,空間的配置也讓人感受到觀者內心的感性視角
 

李義弘回顧展03.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心得)12月初看了2021年的世界新聞攝影展,今年作為展覽主題的代表作,就跟疫情有關。
回想之前看展的印象,今年的作品整體來說,沉重的感覺稍微沒有那麼強烈,看到一些關於隔離期間的人們生活、以及一些和生命、動物、自我修復概念的作品。

 

2021世界新聞攝影展01.jpg
 

2021世界新聞攝影展01+.jpg

-------------------------------------------------------------------------------------

想起多年前,看展後心裡的感慨無奈,除了自我提醒的珍惜所有,似乎也不確定可以改變什麼。
但疫情的課題,又是另一種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機緣,在黑暗處仍要尋找透著光的地方。

分享一些牆上佳句:
第一項好像之前就分享過了,但真的很喜歡這一段,再貼一次。
【你得活在當下,你得乘風破浪,你得在一粒沙中見世界。不智者無視於手中擁有的,而盯視著那不屬於自己的。其實我們有的就只是腳下一方我們有的就只有眼前這一生。】

【痛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消極的價值,我後來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豐富的痛苦:他是很沉重,但非常豐富。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歷史和現實,當然是沉重的,但是我從來不感到空虛。你從沉重的思考當中,感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當痛苦、苦難轉化精神資源,你會得到意義和價值,以及相應的樂趣。----錢理群】

【我存在著,我努力著,我們又這樣攙扶著 這就夠了。----錢理群】
 

【人類最大的天份之一,是我們擁有感同身受的力量。】
}
The great gift of human being is that we have thr power of empathy.Meryl streep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Studio 94-01.jpg

11月,又是來看世界新聞攝影展的月份~ 除了最常一起來看展的Wen,後來我也有再推薦邀請另外三、四位朋友認識這個展覽,還有Studio 94這個美麗的地方

2020-Studio 94-02.jpg

紀錄一下牆間佳句:

總有那麼一刻,我們做的選擇既不是為了安全,也無關政治或流行,而只是意識到了「行於所當行」。
別讓他人的行為摧毀你內在的平靜。
我們不能用創造問題的思維去解決問題。
唯有瞭解,我們才會在乎;唯有在乎,我們才會援助;唯有援助,萬物才能得救。
你得活在當下,你得乘風破浪,你得在一粒沙中見世界。
不智者無視於手中擁有的,而盯視著那不屬於自己的。
其實我們有的就只是腳下一方,我們有的就只有眼前這一生。
----------------------------------------------------------------
下面直接分享我有紀錄的攝影作品和說明文

2020世界新聞攝影展01.jpg

 

20201108_112639.jpg


-----------------------------------------------------------------

2020世界新聞攝影展02.jpg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友全君邀我去看北美館的江賢二回顧展,其實我對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上網先搜尋了一下展覽介紹,看到幾幅畫作,我想我看到了觸動到我的畫面,相信我一定會在展覽中得到啟發,於是很開心地和友人一起去看展。

遠見_江賢二.jpg

其實友人有先在FB張貼藝術家的報導影片,但我還未細看,我讓自己處在有點空白的認知狀態下看展,在純粹的視覺感官下,去咀嚼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館方提供的藝術家專題影片,開頭是緩慢的音樂和鏡頭,解說部分從2:10開始



擷取精簡網路上的藝術家簡單介紹:
江賢二出生於1942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系;之後旅居美國紐約逾30年之久。1996年後回臺創作;2007年在臺東金樽自建工作室;隔年正式定居於此。近10餘年來,尤其進駐東臺灣以後,他的繪畫風格也從長期「封窗」創作的習性,以及慣有的沈鬱、極簡,甚至單色為主的構圖,轉為以繽紛的色彩和筆觸,表達對於自然與生命經驗的沈思與觀照。

江賢二回顧顧展01.jpg

▲當初在網路上看到讓我驚鴻一瞥的畫作,就是這個一踏進展間即目的作品。
不得不說感到驚訝,這幅作品也算是近幾年內的創作,如果不說,我無法料到這是出自一位已到從心所欲之齡的男性畫家之手
畫面反而讓我聯想到日本女性藝術家-蜷川實花的繽紛創作


這幅畫作尺寸非常大,要移動好幾步腳步才能從右細看至左 (390*170cm)
乍看之下覺得色塊隨意渲染,但又覺得其中各自發展碰撞得非常協調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聽到書法家董陽孜要在北美館舉辦回顧展,非常期待參觀

第一次接觸到她的作品,是在幾年前她和阿信在華山聯合展出的”無聲的樂章”,當時展出的作品極為抽象,但線條躍動之間又充滿張力和大氣美感。當時以為她就是單純地用毛筆隨性勾畫出不同的線條結構。
這次回顧展,更清楚知道她自小就臨帖練習基本功夫,在國外研修西畫時也不忘練習書法,漸進將西方美學概念應用到書法上,打破傳統書法的表現手法。
因為自己學習書法,也開始在練習草書這一塊,這次回顧展每件大作,旁邊都會有內容的譯文,現在終於比較能更明確看懂那些抽象線條是怎麼來的。覺得藝術確實親自接觸學習後,看的角度也會漸進不同。
 

擷取自北美館官網介紹:

「董陽孜:行墨」是藝術家董陽孜的首次回顧展,重新梳理與展出她橫跨50年來以筆墨作為媒介所進行的創作實踐之旅。

 

董陽孜1942年出生於上海,自幼臨習書法,自顏真卿楷書和魏碑臨寫入門,後經蘇軾與黃庭堅等傳統書家行草,並於1960至1970年代的求學階段接受各項西方媒材訓練,於書寫中逐漸溶入西方現代藝術構圖,呈現視覺藝術與書法融混的美學。其筆力剛健雄渾、奔放,書寫的字形結構佈局等自成一格,以獨特的書寫與詮釋開創了「文字藝術」的新風貌。
 

本回顧展將呈現董陽孜各個時期的創作,包括早期部分西畫創作與書法臨寫,至其約1980至1990年代對傳統書法之筆墨章法與紙幅的研究、探索,以及加以擴延。1990至2000年左右的書寫具高度表現力,不僅具有書畫合一的表徵,對於文字內容與筆墨線條結合的表現愈加精煉。而1990年代末之後所作的數項「巨大書寫」系列,不但挑戰個人藝術家以毛筆書寫的體力極限,創造出恢弘的氣勢,引起觀者視覺上的震撼,也挑戰傳統書法的觀賞方式。
董陽孜積極將書法美學融入現當代生活與視覺藝術,幾十年來在台灣各地經常可看到她的題字,如「臺北車站」、「雲門舞集」與「金石堂書店」等,她近年亦積極參與跨界合作,以突破傳統書法的多元實踐呈現於現當代社會。


董陽孜回顧展01.jpg

董陽孜回顧展02.jpg

早期創作 

董陽孜回顧展03.jpg
 董陽孜在國外學習西畫時,在創作過程中對於東方水墨這一塊風格仍特別感興趣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拖了點時間才把相片整理上來><)
2019年在玉溪有容舉辦的世界新聞攝影展,邀請了來荷蘭的策展團隊一起參與開幕
開幕茶會準備了來自九個國家的點心美食,並有現場英文導覽以及即時翻譯
如往年一樣,拍下自己喜歡的作品和說明卡
不多敘述,簡單放上來做個紀錄

入口處先來一張
2019世界新聞攝影展17.jpg

2019世界新聞攝影展18.jpg
▲聽說是負責人請一位學藝術的學生幫忙捏一些小人布置會場

2019世界新聞攝影展21.jpg
▲非常"有特色"的各國美食
 

2019世界新聞攝影展01.jpg

2019世界新聞攝影展01+.jpg
▲今年的主題相片

---------------------------------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幾年沒有寫過音樂相關的網誌,其實也很少刻意去搜尋特別的音樂,加上缺乏動力,也就鮮少更新了。不過很偶然地,在Youtube的許多推薦影片裡,瞥見一個黑白淡雅的影片封面,那是艾怡良的Forever Young

艾怡良.jpg

我對這個名字其實很陌生,有印象的資訊大概只有『創作型歌手』『得過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然後依稀記得網路有人說她現場唱功不穩。
奇妙的是我自己潛意識,則是覺得她是個很有個性但可能風格偏冷門的歌手吧
! 於是我看過幾次那部影片封面卻沒有點開聆聽,直到某天瞥見這部影片有四百多萬的點閱率,哇! 這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於是那天夜裡我第一次聽她的創作演唱。



真的很奇妙,無論旋律、歌聲、歌詞、影片,我看到一半時便明白為什麼點閱率還蠻高的,當天我就重複播了四次以上。
有別於一般流行國語音樂的調性,她似乎將每個旋律都飽滿地吸附在歌詞裡,曲風給我一種很綿延濃密的情感,如同歌詞傳達的,她好像將全部對生命和青春的愛,都滿滿地鑲進歌聲呢喃裡。
但這樣的情感濃密卻不激昂,有一種溫暖和包容性,好像一種鼓勵一種安慰。

也是這偶然一瞥,我發現她對於用文字的敏銳度很厲害,深深喜歡上她的歌詞,像是:
我多驕傲 這是我的骨架 我的內臟
『因為 妳會 垂直活著 水平留戀著』
『我一橫一豎描上過程,我一刀一剪摺成了永恆 』

艾怡良-垂直活著.jpg

這是我對艾怡良的一個很初始的認識
當然接著就會對她其他作品感到好奇,不過剛開始YouTube推薦的幾首音樂MV,是幾年前一些關於愛情主題的作品,大概聽了一下,但沒有很強烈的印象

文章標籤

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